生物技术·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 海岛棉R2R3-MYB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在黄萎病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胡欣贵;赵杰银;陆佳欣;陈全家;曲延英;

    R2R3-MYB转录因子在植物响应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海岛棉基因组数据,系统鉴定了海岛棉R2R3-MYB基因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海岛棉R2R3-MYB家族基因进行了系统进化、结构、理化性质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利用转录组表达谱筛选出5个抗黄萎病候选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各候选基因在黄萎病、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下的表达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岛棉基因组中包含98个R2R3-MYB基因,分布于25条染色体上;进化树结果表明,在海岛棉中R2R3-MYB基因家族成员可分成3个亚组,在进化上相对保守;启动子分析发现多个响应植物激素和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黄萎病胁迫后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海岛棉R2R3-MYB基因在黄萎病胁迫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达,筛选得到5个海岛棉抗黄萎病候选基因(GbMYB-21、GbMYB-34、GbMYB-39、GbMYB-76和GbMYB-83),它们均受到黄萎病胁迫以及SA和MeJA诱导表达。总之,本研究表明海岛棉R2R3-MYB基因家族在棉花抗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结论可为进一步研究海岛棉R2R3-MYB基因功能和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v.57;No.406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9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大豆ADF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锋;王红对;张中起;高法振;

    肌动蛋白解聚因子(ADF)在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其在大豆中的研究仍有限。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HMMER3.0、MCScanX、MEGA 11等工具,对大豆ADF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分析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保守基序、染色体分布、进化关系及表达特征。结果表明,从大豆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8个ADF基因,命名为GmADF1—GmADF18,其编码蛋白序列长度为117~169 aa,分子量为13.80~19.49 kDa,理论等电点在5.13~7.93之间,均为亲水性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质,蛋白保守基序呈现高度一致性,基因外显子数目为2个或3个。染色体定位显示这18个ADF基因分布于13条染色体,其中10号染色体上的最多(3个)。共线性分析检测到25对大豆ADF旁系同源基因,其进化主要受纯化选择驱动。系统进化树将大豆ADF蛋白分为5个亚族,与野生大豆亲缘关系最近。启动子分析揭示大豆ADF基因具有大量胁迫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暗示其可能参与多种胁迫响应。蛋白互作网络显示大豆ADF蛋白与肌动蛋白及含POZ结构域的蛋白互作,可能参与细胞骨架动态调控。组织特异性表达表明,部分基因在花、根、种子等器官中高表达;胁迫表达分析显示,GmADF8、GmADF14、GmADF16在盐、干旱及淹水胁迫下显著上调,而GmADF5的表达在低温胁迫下受抑制。qRT-PCR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盐和干旱胁迫下大豆ADF基因的表达特征,GmADF2在盐胁迫早期响应上调表达,GmADF2和GmADF8在干旱胁迫早期响应上调表达。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大豆ADF基因家族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功能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v.57;No.406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苹果属垂丝海棠钾转运基因MhHAK5的克隆及耐低钾功能鉴定

    马翠霞;吴相凯;

    钾(K)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对产量及品质形成至关重要。HAK5是重要的高亲和力钾转运蛋白,主要介导低钾条件下的钾摄取,然而关于苹果属HAK5的功能知之甚少。本研究以苹果属的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为试材,克隆其HAK5(MhHAK5)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并通过遗传转化手段将该基因在拟南芥中过表达,分析其对低钾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MhHAK5基因全长1 830 bp,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695 bp,编码518个氨基酸;MhHAK5蛋白分子量为60.05 kDa,等电点7.45,存在4个跨膜结构,为不稳定的亲水跨膜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系统发育分析表明,MhHAK5与拟南芥AtHAK5和AtHAK10、水稻OsHAK5相似性最高,具有Ser-Gly-Gly-Gly氨基酸序列。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MhHAK5在垂丝海棠根系中的表达量最高,且受低钾诱导。将该基因在拟南芥中过表达,与野生型(WT)相比,过表达MhHAK5能有效提高拟南芥植株在低钾条件下的K~+吸收及生长激素合成,从而保障根系发育。综上,MhHAK5在低钾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低钾苹果砧木的基因改良与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v.57;No.406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黑胫病对大宁晒烟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影响

    祁诗晴;首安发;田梦强;石保峰;杨盟权;刘国顺;殷全玉;余金恒;

    大宁晒烟是广西贺州的优质晒黄烟,是制作卷烟的优良原料,而其对黑胫病的抗性极低。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比较大宁晒烟健康烟叶和感染黑胫病烟叶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探究大宁晒烟对黑胫病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转录组分析共筛选获得7 194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代谢组分析共鉴定出198个显著差异代谢物。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发现:(1)大宁晒烟在防御黑胫病侵染过程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2)推测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氰基氨基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与大宁晒烟响应黑胫病胁迫相关。本研究揭示了大宁晒烟响应烟草黑胫病侵染的主要基因转录调控网络和代谢途径,可为提高大宁晒烟黑胫病抗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v.57;No.406 37-4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1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玉米叶片气孔特征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卫晓轶;孙佩;李方杰;史大坤;魏锋;刘俊恒;宋宾宾;常志杰;刘红钰;

    为探明玉米叶片气孔特征对产量的影响,进而选育出高产抗逆玉米杂交种,本研究以4个玉米杂交种及其对应的父母本作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气孔特征参数及产量相关性状,分析杂交种F_1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对玉米产量相关性状而言,穗长、行粒数、单穗重、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相对较大,穗行数、粒宽、粒厚和百粒重的杂种优势较小;对玉米叶片气孔特征参数而言,近轴面气孔面积、气孔面积指数及远轴面气孔长度、气孔面积和气孔周长的杂种优势较大,近轴面和远轴面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的杂种优势较小。在一定空间尺度范围内,硕育172和硕育173的气孔空间布局最规则,且呈规则分布的尺度范围更大;硕育172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3个品种;硕育172的产量最高,宝景186次之,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种的气孔面积越小、气孔密度越大、气孔指数越高,则其抗逆性越强,产量也越高。该结论可为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06期 v.57;No.406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 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秦永梅;张鲲;刘敏;韩凤英;刘瑞杰;郝树芹;

    为探究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旋耕秸秆不还田(CK)、旋耕秸秆粉碎还田(RTS)、旋耕秸秆生物炭还田(RTB)、深翻秸秆粉碎还田(DPS)、深翻秸秆生物炭还田(DPB)5种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结构、养分含量、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处理均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玉米产量。其中,RTB、DPB处理0.25~1 mm粒径团聚体比例较CK分别显著提高5.44%、6.16%,DPB、DPS处理1~2 mm粒径团聚体比例分别显著提高9.59%、7.74%,DPB处理>2 mm粒径团聚体比例显著提高5.48%;DPS、DPB处理土壤团聚体R_(>0.25)值较CK分别显著增加5.25%、5.35%,RTB、DPB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值分别显著增加6.67%、11.11%;RTB、DPB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8.34%、7.75%、9.48%和10.06%、5.33%、6.32%;DPB处理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较CK显著提高;不同处理玉米产量表现为DPB>RTB>DPS>RTS>CK(2023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玉米产量与土壤孔隙度、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玉米产量受土壤结构及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综上可知,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处理均能够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深翻秸秆生物炭还田(DPB)处理表现相对较好。

    2025年06期 v.57;No.406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不同种植方式和留叶数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韩丽娜;张星星;张乐雨;程思凡;王栋;王小东;顾会战;

    为探明不同种植方式和留叶数组合对烤烟生长以及产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设置主区为等行距(A1)、宽窄行(A2)两种种植方式,副区为3个留叶数水平(B1、B2、B3)的田间裂区试验,共组合为6个处理(A1B1、A1B2、A1B3、A2B1、A2B2、A2B3),分析不同处理对烤烟农艺、经济性状及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留叶后,两种种植方式下,烤烟株高均随留叶数的增加而增高,最大叶片面积则均随留叶数的增加而降低,烤烟产量均随留叶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其均价、中上等烟比例及产值则均随留叶数的增加而先升后降,其中A2B2处理烤烟的产值、均价及上等烟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余处理;不同处理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以A2B2处理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协调性整体较好;烟叶(C3F)的感官评吸质量(烟气除外)均随留叶数的增多呈先增后降趋势,两种种植方式下留叶数为16~18片/株时达到最高值,且A2B2处理烤烟的香气质量、吃味最佳。综上可知,宽窄行种植及单株留叶数16~18片组合处理(A2B2)烤烟的综合产质量最优,等行距及单株留叶数16~18片组合处理(A1B2)次之。该研究结论可为烤烟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2025年06期 v.57;No.406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苗期施用贝莱斯芽孢杆菌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萧珣;王兴亚;张守梅;高琪;孙琳琳;陈利容;马振萍;王红霞;龚魁杰;郭玉秋;刘开昌;

    本试验以济麦44为供试材料,以清水为对照(CK),研究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喷施和灌根对小麦幼苗系统抗性、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质量的影响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适宜浓度的B.velezensis显著提升苗期小麦叶片VC、类黄酮、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而显著提高苗期小麦系统抗性水平;与CK相比,田间施用适宜浓度的B.velezensis在短期内可显著提升小麦根际土壤中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并显著提升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苗期施用适宜浓度的B.velezensis显著增加小麦穗数及籽粒氨基酸和淀粉含量,而对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苗期系统抗性高有助于小麦植株进行干物质积累,苗期叶片VC含量和SOD活性高有利于小麦植株进行氮积累,SOD活性高有利于小麦植株进行磷积累,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水平高有利于小麦籽粒氨基酸的合成与积累,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高有利于籽粒氨基酸和淀粉的合成与积累,苗期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高有利于小麦穗数增多并有效提高籽粒氨基酸和淀粉含量。该结论可为利用贝莱斯芽孢杆菌实现小麦提质增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2025年06期 v.57;No.406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资源环境·植物营养·土壤肥料

  • 施钙对不同品种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梁兆君;杨力剑;李菁;张广彩;赵亚飞;司彤;张晓军;于晓娜;邹晓霞;

    为探明钙肥对不同品种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两个不同钙敏感型花生品种‘花育22’(钙敏感型)和‘L-2010’(钙不敏感型),设置0 kg/hm~2(T0)、150 kg/hm~2(T1)和300 kg/hm~2(T2)3个钙肥(CaO)梯度,研究施钙量对不同品种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及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中,‘L-2010’品种除籽仁充实期外,各时期土壤MBC含量均随施钙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除鸡咀幼果期外,各时期T1处理MBC/MBN值较T2显著降低19.2%~53.9%;‘花育22’品种T1处理MBC含量均显著高于T0和T2处理,分别提高59.8%~170.4%和27.1%~123.0%,鸡咀幼果期至荚果定型期,施钙显著降低MBN含量,整个荚果发育期,T1处理MBC/MBN值较T0显著提高97.9%~496.2%。在根际土壤中,‘L-2010’品种除鸡咀幼果期外,MBC含量随施钙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除籽仁成熟期外,T2处理MBN含量较T0显著提高25.7%~123.0%,除荚果定型期外,MBC/MBN随施钙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但‘花育22’品种整个荚果发育期T2处理MBN含量显著低于T0,较T0降低34.5%~71.6%,除荚果膨大期和荚果定型期外,MBC/MBN均随施钙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施钙量为150 kg/hm~2时可以提高土壤MBC含量,并对钙敏感型品种‘花育22’号的影响更显著,可推荐作为花生适宜施钙量。

    2025年06期 v.57;No.406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土壤质量、百合植株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何震;何雨辉;刘铭钰;周玉;

    本研究于2021—2022年连续2年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玉山镇七彩百合园开展试验。试验选取东方百合品种‘索邦’为材料,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减量20%与有机肥配施(MNPK)、化肥减量20%与生物有机肥配施(BNPK)共4个处理,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百合植株养分吸收、产量和土壤肥力及CO_2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及NPK处理相比,MNPK和BNPK处理均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土壤CO_2排放速率在不同处理下随百合生育时期的推进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以7月份最高;各处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BNPK>MNPK>NPK>CK,与NPK处理相比,MNPK和BNPK处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18.47%和22.57%。施肥处理百合各器官N、P、K养分含量均高于CK。2021和2022年,MNPK、BNPK处理的百合产量较NP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6.60%、21.96%和36.02%、30.05%;与NPK相比,2021年MNPK和BNPK处理的肥料贡献率显著增加50.50%和63.64%,2022年显著增加37.08%和47.58%。此外,BNPK处理的产量和肥料贡献率总体上高于MNPK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有机肥在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CO_2排放及提高百合植株各器官养分吸收和产量方面具有替代部分化肥的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化肥减量提质增效和百合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06期 v.57;No.406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不同施氮量对大宁晒烟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田梦强;余金恒;祁诗晴;王卫峰;杨盟权;殷全玉;张得平;

    为探究适合大宁晒烟异地栽培的施氮量,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82.5 kg/hm~2(N1)、105 kg/hm~2(N2)、127.5 kg/hm~2(N3)和150 kg/hm~2(N4),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大宁晒烟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烟株株高逐渐增加,茎秆逐渐变粗,叶片逐渐增大,根、茎和叶干物质积累也逐渐增加;在施氮量为82.5~127.5 kg/hm~2时,黑胫病病情逐渐加重,当施肥量为105 kg/hm~2时,普通花叶病毒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低于其他处理。当施氮量超过105 kg/hm~2时,大宁晒烟调制后烟叶两糖比、糖碱比以及氮碱比都大幅度下降,化学成分协调性显著降低。优化施氮量能够有效提高大宁晒烟农艺性状指标和烟株干物质的积累,当施氮量为105 kg/hm~2时,大宁晒烟烟株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量、抗病性以及化学成分协调性的综合表现最优。

    2025年06期 v.57;No.406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不同浓度铵态氮对杂交浮萍生长及其富集锌效应的影响

    张燕;颜越;董红云;王娜娜;齐高相;李英;刘宏元;王艳君;李新华;王艳芹;

    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优质原料,浮萍植物培养及其修复污水能力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试验以杂交浮萍(Lemna minor与Lemna turionifera杂交)为供试材料,设置两个Zn浓度(3.0、6.0 mg·L~(-1))和3个NH~+_4-N浓度(0、21.5、43.0 mg·L~(-1))组成6个处理,研究氮源充足的条件下不同浓度铵态氮(NH~+_4-N)对浮萍生长及其富集锌(Zn)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Zn存在条件下,未添加NH~+_4-N的处理组浮萍生长受到限制却能有效富集Zn,而添加NH~+_4-N的处理组促进了杂交浮萍的生长但减弱了其富集Zn的能力。NH~+_4-N存在条件下,3.0 mg·L~(-1 )Zn处理组浮萍的最大相对生长率为(0.246±0.015) d~(-1),6.0 mg·L~(-1 ) Zn处理组为(0.194±0.012) d~(-1),其中在未添加NH~+_4-N的6.0 mg·L~(-1 ) Zn处理组中,浮萍富集Zn的单位富集量最大,为(8.458±0.444) mg·g~(-1),其余处理组浮萍富集的Zn量均减少。能谱扫描电镜分析(SEM-EDX)进一步佐证了添加NH~+_4-N对浮萍生长和富集Zn能力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说明,在氮源充足的条件下,NH~+_4-N能缓解Zn对杂交浮萍生长的损害,但抑制其富集Zn的能力。因此,在氮源充足的条件下,杂交浮萍能有效富集Zn,而添加NH~+_4-N显著影响杂交浮萍富集Zn的能力。

    2025年06期 v.57;No.406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灌丛入侵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粒径空间异质性特征的影响研究

    刘梅芳;吴钰茹;王德;田信鹏;毕晓丽;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滨海湿地灌丛化,使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典型灌丛化湿地为例,基于GIS平台,采用孔隙度分析法量化了0~80 cm土层土壤粒径空间异质性特征,并用冷热点分析不同灌丛化植被对粒径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灌丛化湿地土壤不同粒径颗粒含量表现为粉粒>砂粒>黏粒,黏、粉粒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增加,而砂粒含量则随土层加深而降低;(2)0~20 cm土层,黏粒的孔隙度即粒径异质性大于粉、砂粒,20~30 cm土层,三者相近;30 cm土层以下黏粒空间异质性逐渐降低,最终低于粉粒和砂粒;(3)0~50 cm土层灌丛斑块的砂粒热点面积占比最大,而非灌丛的潮沟洼地0~40 cm土层黏粒和0~50 cm土层粉粒(10~20 cm土层除外)热点面积占比最大,柽柳聚丛和裸地总体介于灌丛斑块和潮沟洼地之间。本研究结果可为湿地灌丛化效应精准评估和湿地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6期 v.57;No.406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植物保护·农业气象

  • pH响应型GO-L-Ser-KM纳米农药制备及其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控

    赵庆训;宋赛杰;刘健锋;孙光军;杨茂发;尹贵吉;沈健;艾永峰;文贇;鲁冠麟;

    基于纳米载体的刺激响应控释农药递送系统(PDS)为农药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利用L-丝氨酸(L-Ser)修饰氧化石墨烯(GO)作为醚菌酯(KM)递送载体,构建高效且具pH响应的纳米农药控释体系(GO-L-Ser-KM),并用于防治2种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longipes和Alternaria alternata)。结果表明,经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表征证明GO-L-Ser-KM的制备成功,载药率达到152.96%,在不同pH值条件下实现了药剂的控缓释,并提高了KM的抗光解能力和分散稳定性。相较于KM,GO-L-Ser-KM对烟叶的湿润能力和抗雨水冲刷能力更强。其次,GO-L-Ser-KM对烟草赤星病菌有更强的抑菌活性,有效降低药剂的EC_(50),SR值大于1.5,表明GO-L-Ser-KM具有协同杀菌作用,且对病原孢子具有靶向吸附作用。另外,GO-L-Ser对烟草和绿豆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通过负载KM,一定程度上降低了KM的毒性。因此,GO-L-Ser-KM在功能性释放、改良农药的综合性能及高效防治病害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5年06期 v.57;No.406 12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绿盲蝽为害对茶树叶片超微结构及光合色素的影响

    万圆虹;杨春;李帅;梁思慧;孟泽洪;周玉锋;

    为明确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取食为害对茶树叶片结构及光合色素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受害程度茶树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并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观测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绿盲蝽取食为害对茶树叶片影响较大,受害越严重,叶片孔洞越大;同时导致叶片皱缩,蜡质纹饰由平展状变成皱脊状;叶片气孔密度增大,气孔开放率降低,重度受害的叶片下表皮茸毛密度显著升高。绿盲蝽取食对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影响较大,细胞面积变大,细胞间隙变大,细胞内液泡面积增大,重度受害叶片中多数细胞发生溶解;随着受害程度的增加,叶肉细胞内淀粉粒数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嗜锇颗粒数量在重度受害叶片中急剧增加。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数量随受害程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绿盲蝽对茶树叶片表观形态及超微结构损伤较大,严重影响茶树正常生长发育。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绿盲蝽与茶树的互作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v.57;No.406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信息技术·农业工程

  • 基于MECB-DeepLabV3+的梨树叶片病害分级研究

    陈祥渠;李爱凤;梁冬悦;吕兆东;张方恒;

    梨树叶片病害的准确分级对有效防治病害、提高梨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梨树黑斑病、褐斑病、灰斑病叶片和健康叶片为对象,提出轻量级梨树叶片病害图像分割模型MECB-DeepLabV3+。首先,采用迁移学习方法,对比分析了U-Net、PSPNet和DeepLabV3+网络,选出综合表现最优的DeepLabV3+作为基础网络模型;其次,针对DeepLabV3+参数量较大、计算复杂度较高的问题,选用MobileNetV3作为骨干网络,实现了模型的轻量化;最后,针对DeepLabV3+在细小病斑识别及边界分割上的不足,引入高效通道注意力(ECA)、坐标注意力(CA)和瓶颈注意力(BAM)模块,并使用Ranger21优化器和复合损失函数优化模型训练。实验结果表明,MECB-DeepLabV3+模型的平均交并比和平均像素精度分别达到91.22%和95.01%,比基础网络模型DeepLabV3+分别提升2.91、2.14个百分点,参数量仅为4.221 M;采用病斑面积占比进行病害分级,整体平均准确率达到95.02%,可以实现有效的病害分级,可为及时防治梨树叶片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6期 v.57;No.406 13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基于改进YOLOv5s的苹果表面缺陷检测

    吕利俊;伊力哈木·亚尔买买提;

    针对苹果表面缺陷检测中存在因苹果重叠或被遮挡造成的检测精度低以及误检漏检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改进YOLOv5s算法的苹果表面缺陷检测方法。首先,在YOLOv5s模型的Backbone部分加入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增强检测模型对图像重要区域信息的关注程度,从而提升模型对苹果表面缺陷的检测能力;其次,引入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FPN),充分融合不同尺度的苹果表面缺陷特征,以达到减少漏检和误检的目的;最后,使用Soft-NMS算法替代原始网络中的NMS算法,优化冗余边界框筛选条件,进一步降低模型的漏检率。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提算法的平均精度均值(mAP)达到95.5%,相较于原始算法提升了3.3个百分点,且召回率提升了4.6个百分点,能更好地检测苹果表面缺陷。

    2025年06期 v.57;No.406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文献综述与专论

  • 机器学习方法在植物表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管思彤;张兆旭;林一鸣;苏培森;黄思罗;孟宪勇;柳平增;颜君;

    植物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涵盖了植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等多层次和多维度特征。植物表型研究是育种的关键环节,对于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相关机制,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作物品种以及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通量植物表型采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植物表型数据呈现出高维、多源、异质、动态等特点,为植物表型分析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机器学习作为一种强大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工具,能够从复杂的表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特征和模式,为植物表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系统综述了机器学习方法在植物表型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重点介绍了机器学习方法在植物形态结构、胁迫抗性、生化组分等方面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在作物改良和产量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并对机器学习方法在植物表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旨在为今后植物表型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025年06期 v.57;No.406 15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无人机在我国农业监测与农事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帅;王晓;梁峰;王风云;樊阳阳;吐逊艾力·依明;宋华鲁;徐浩;封文杰;

    无人机具有机动性好、灵活度高、工作效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农机装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农业监测和农事作业等方面取得显著应用成效。无人机可搭载可见光和光谱相机、激光雷达、热像仪等多种对地观测传感器,快速、高效、精确地获取作物和土壤遥感数据,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算法,能够实现精确的面积和产量估测、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土壤质量评估等分析;同时,还可搭载喷洒、播撒系统,进行高效的植保、播种等农事作业。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本文从无人机类型和路径规划及搭载传感器、农事作业专用负载方面简单介绍了农业无人机技术,对该技术在我国农业监测(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估测、病虫害监测预警、土壤质量评估、作物表型研究)和农事作业(植保、施肥、播种、采摘)领域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无人机技术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可为促进无人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06期 v.57;No.406 17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下载本期数据